二十大學思踐悟

非凡十年 南開發展 | 堅持“四個面向” 胸懷“兩個大局” 在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中邁入電光新征程

單位 : 作者 : 木琳 朱博晨 邱麗娜 劉波 劉玥 發稿時間 : 2022/10/18 11:27

摘要:作為南開新工科的重要力量,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錨定“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事業發展”,在選育英才、立德樹人、服務國家發展中,始終堅持“四個面向”、胸懷“兩個大局”,以黨建、學科、思政深度融合的有效探索,助推新時代學院黨建與事業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堅持“四個面向”  胸懷“兩個大局”

在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中邁入

電光新征程

作為南開新工科的重要力量,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錨定“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事業發展”,在選育英才、立德樹人、服務國家發展中,始終堅持“四個面向”、胸懷“兩個大局”,以黨建、學科、思政深度融合的有效探索,助推新時代學院黨建與事業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黨建引領人才工作 跑出南開工科加速度

堅持“黨管人才”,圍繞“人才強院、人才興學”的目標,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建立起“精準引進”與“廣泛征集”相結合、“學科聚焦”與“群體效應”相結合、“持續養元”與“活水引蓄”相結合的人才引育模式。

  錨定“黨管人才”,打造“黨政合力、引育并舉”策略的大格局。長期以來,學院不斷規范引才程序,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引才流程體系。幫助人才從教學安排、科研項目申請實驗室建設、家屬安置等各方面制訂配套措施,認真扎實做好服務。通過支持朋輩推介、校友直薦、人才互薦等方式挖掘人才,引進人才業已成為學院引才薦才的生力軍。

  學院以人才工作作為學科發展的“牛鼻子”,打造人才高地。關注雙碳目標、5G/6G、集成電路等領域,結合光電子學科群的現狀特點及實際需求,重點引育一批高端人才,加快推進優化學科布局和交叉學科建設。面向“集成電路”卡脖子的國家需要,建設“泛終端芯片”交叉研究中心;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建設太陽能研究中心;聚焦下一代光電器件,建設單分子科學研究中心。

  學院還用足“人才特區”政策,重視拓寬引才渠道,連續多年精心組織人才論壇、百青論壇、光電子青年論壇、光學信息前沿南開青年論壇等,發揮不同論壇優勢,擴大學術影響,強化人才吸引力;舉辦亞洲強場激光科學會議、IEEE國際專家研討會、微電子技術國際研討會、連續舉辦七屆國際科學家太陽能轉化論壇,吸引了100余名海外學術大師、青年才俊參會,以基地為窗口成功將南開推介給了全世界。

  十年來,學院已成功引進各類專兼職人才50余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領軍人才1人、雙聘教授2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0人、天津市級各類人才18人。


黨建助推教學科研  攀登南開工科新高度

胸懷“兩個大局”,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堅持把學院的發展、學科的建設、育人的謀劃與國家社會發展的“大勢”緊密聯系在一起,強化“四個面向”,做到“四個服務”。

  黨建助推教學科研,核心在于強化“心懷‘國之大者’”認同,持續施力建設科研團隊,推進科研項目與國家戰略需求對接。

  十年間,學院出臺科研團隊管理辦法,要求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緊跟國際前沿。全國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劉偉偉教授面向國家環境治理需求,從事大氣污染光學探測前沿技術研究,研究成果應用于天宮一號、二號和我國第一顆多模式融合大氣細顆粒物探測衛星等,解決了艙內有害氣體檢測、大氣霧霾高精度探測等國際航天工程技術領域富有挑戰性的難題;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張曉丹教授在硅薄膜材料及電池領域已有近20年的研究基礎,她與研究團隊所研制的新型鈣鈦礦/硅異質結兩端疊層太陽電池達到目前國內該類電池的最高認證效率;青年引進人才羅景山教授深耕能源領域,取得了氧化物材料光解水制、廉價材料光解水制氫和太陽能驅動二氧化碳還原制一氧化碳等多項世界紀錄,助力水泥行業低碳發展。

  黨建助推教學科研,重點在于強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識,推進科研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十年間,學院獲批各類科研項目共計800余項,合同經費超6億元,獲批國家重點重大項目20余項,省部級重點項目40余項。學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凝心聚力,陸續建立教育部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3個。圍繞高端芯片、雙碳、航空航天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工程技術問題,開辟交叉研究新路徑、新方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更多南開智慧與力量。

  黨建助推教學科研,路徑在于強化“服務大于管理”理念,為教職工科研學術發展保駕護航。

  十年間,學院積極組織各類科研項目的申報動員和預評審等工作,舉辦教學、科研交流沙龍以及教師素養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在黨建引領下的電光科研碩果累累,十年來,累計共發表論文3000余篇,獲批授權專利300余項,專利轉化成果5000余萬元,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10余項。

  黨建助推教學科研,關鍵在于發揮黨建思政作用,引領教學科研凸顯育人實效。

  2018年,龔克教授、張偉剛教授教學項目分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今年,張偉剛教授和孫桂玲教授的2個教學項目分別榮獲天津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學院黨委深度挖掘工科課程思政要素,建強課程思政樣本,制定學院課程思政工作方案;建立新教師聽課制度,成立“啟智潤心”實驗教學課程思政工作坊,培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打造學院賽課結合品牌項目,累計組織1000余人次參與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持續斬獲天津市及全國一等獎;張偉剛教授負責的“科學素養培育及提升”課程,獲2021年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黨建融合思政建設  培育強國有我真英才

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持續強化黨建融合思政建設,淬煉兩個基本功,做好“三全育人”的工科嘗試,探索“師生四同”的師生共育路徑。

  黨建融合思政建設,核心在于牢牢把握組織建設這一根本保障。

  十年來,學院堅持“育人者先受教育”,以主題黨日強化教師思政。面對疫情,教工支部聯合開展“智慧教學戰疫情,把‘實驗室’帶回家”主題黨日,為254位學生打造實驗家庭工坊,獲評學校創最佳黨日一等獎;傾力學生培養,師生支部共建開展“不忘初心跟黨走,青春建功新時代”主題教育學習活動,以學院先輩的科研經歷激發青年學子的報國熱情;迎慶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師生支部聯合開展“3D打印印記初心,師生四同同心育人”主題黨日活動,依托3D打印課程,以專業為紐帶個性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師生共建中提升黨史學習實效;“兩學一做”主題教育,本科學生支部創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打造成長社區黨員先鋒崗、掛牌黨員宿舍亮身份,受到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

  在持續努力下,學院入選學校首批“對標爭先”標桿院系,本科生第一黨支部入選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多個支部入選天津市級和校級樣板支部,多個組織獲得“天津市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南開大學紅旗黨支部”等稱號,多位個人獲得“全國第二批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天津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和“天津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黨建融合思政建設,關鍵在于緊緊抓住“師生四同”這一重要路徑。

  十年來,學院堅持構建“師生四同”的電光邏輯。劉波教授領銜的師生共創“寰宇星通”項目團隊致力于突破星載激光通信領域“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核心技術,獲“互聯網+”全國金獎;全部以2017級本科生組成的創新團隊,在韓士瑩老師的指導下,為學校首次捧回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優秀學術論文”獎,并斬獲挑戰杯一等獎;學院探索通識選修課程與科技社團深度融合,用10000張照片記錄“問天”發射全過程;首創“師生同行”雙導師制度,頒發實踐育人特殊貢獻獎;學院黨政領導干部多次參與帶隊工作,全院30余位教師多次參與指導,每年300余名學生奔赴甘肅莊浪、海南三沙等多省市開展實踐,不斷踐行“知中國,服務中國;愛中華,復興中華”的錚錚誓言,獲得中宣部、團中央、教育部以及天津市等多家單位頒發的實踐獎項近100項。

  黨建融合思政建設,重點在于好好豐富校園文化這一精神脈絡。

  征集學院標識系統,形成了“南開讓我帶電 我為祖國發光”的文化特征;注重志愿服務,連續九年舉辦公益晨跑活動,為莊浪地區捐建“南開書屋”5所、“陽光體育角”2個,捐贈愛心書包超過1000個,書籍、字典超過7000冊,并設立“公益晨跑”愛心基金;依托實踐,海南三沙共建“軍-?!庇斯餐w;連續四年舉辦科技文化節、NFS智能車錦標賽,以科技啟迪心智;持續加強學生社團有引領的蓬勃發展。

  十年來,在黨建引領、思政融合、學科提升中,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堅定執著追理想的愛國青年。他們中有周恩來獎學金獲得者,有天津市大學生年度人物得主,有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電光青年在不同領域斬獲成績,他們以愛國奮斗為底色,不斷在芯片制造、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等重點行業領域描繪奮斗人生,在西部基層、鄉村一線、科研院所圖畫出彩青春。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未來,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將筑牢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根基,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四個面向”,持續做好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堅定信仰、扎實行動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破解“卡脖子”困局為目標,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南開發展有我在”“小我融入大我”的責任擔當,不斷為新時代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下一條:學習貫徹二十大 | 電光學院舉辦黨的二十...

關閉

香草app下载汅